补齐功能短板 刷新城市颜值 找回乡愁记忆
沈阳184条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工程全面完工
从清文化中提取陵东符号的陵东街、挖掘“老建筑学院”浓郁文化氛围的建院街、讲述东北讲武堂发展历程的讲武堂路……今年以来,市民可以感受到家门口街巷环境发生了悄然变化。多杆合一和杆线入地、增设绿化和街角景观、停车秩序规范、店招店牌统一、街景标识提升……市民家门口环境的改善不仅提升了宜居城市品质,也赢得了市民的纷纷点赞。这是今年沈阳市扎实推进十项街道更新和184条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工程取得的初步成效。12月2日,记者了解到,沈阳184条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工程全面完工,部分街道更新工程还在持续。
A 一条街“打通”了向往的生活
冬季的沈阳寒风阵阵,打消了不少人出门散步的想法,但整治提升后的建院街却熙熙攘攘。“街路干净,停车规范,出门溜达都觉得路宽了,这不就是我们向往的生活嘛!”居民间不经意的对话,流露出满满的幸福。在全长736米的建院街走一走,书香气息扑面而来——一张镌刻锈板,把沈阳建筑大学发展历程及街道历史文化“讲述”得淋漓尽致;一组贴在墙体上的橱窗讲述着建筑大学老一辈建筑师们的典型建筑图纸、建筑大学课程表,还有沈阳二中课程表和文化路小学课程表等史料,让人们在忙碌之余有了一方书香净土……
“建院街从重新划分道路断面,实现机非分离、人非分离,使车与人路权分明,各行其道,拆除38根电线杆并实施架空线落地的多杆合一,在人行道上增设灌木等的‘硬提升’,到设置休闲木座椅及玻璃钢趣味雕塑小品等人文景观的‘软改造’,都围绕‘安全、绿色、便捷、活力、智慧’街路的目标,实现‘以车优先’向‘以人为本’、‘道路红线管控’向‘街道空间管控’、‘注重交通功能’向‘关注街区发展’三个转变。”沈河区城市管理局副局长杨蕾说。
B 每条街路的改变都自成风景
建院街俨然成为沈阳市背街小巷环境提升改造工程工作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也成了沈阳市下足“绣花”功夫,将背街小巷打造成“一路一策”亮丽风景线的缩影。实际上,每一条街路环境的改变,都自成风景。道路更新后的陵东街已从“以车优先”转变为“以人优先”,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用绿化带做分离,沿街双侧绿化,道路两侧严禁机动车占道停放。同时,优化了人行空间,新增慢跑步道,将北陵公园、新开河步道及沿线街景公园串联为绿色生态长廊,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提升了绿化品质,以园美城。通过融合生态景观林带、口袋公园、微景观等,对配套设施进行一体化设计。此外,工程人员还将陵东街沿线10千伏高压线入地改造,整合公安、交通、路灯等标识和设备,实现多杆合一,营造出开阔舒朗、美观整洁的街区空间。
“街巷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每条街巷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尊重街区原生态文化,才能留住街区自身的老味道。为了避免街路更新‘千街一面’,沈阳按照‘一路一策’的原则进行设计。特别是留住乡愁,成为改造很重要的一环。补齐功能短板、刷新城市颜值、找回乡愁记忆,是沈阳街路更新改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建好街路工程,城市景观变得更有特色,生活环境也更有魅力。”市城乡建设局城市建设处处长柳熠对记者说。
C 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街路“美颜”
如果说主干道是一个城市的“面子”,那么背街小巷就是城市的“里子”,它不仅体现着城市的魅力,更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年年初市城乡建设局组织对全市街路情况进行全面梳理,编制了《沈阳市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实施方案》和《沈阳市“两环十横十纵”街道更新工程实施方案》。沈阳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实现街路整洁靓丽、畅通有序、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富有文化底蕴,同时打造部分精品文化街区。如今,通过规划引领、“一路一策”,对沿街路面、墙面和立面进行基础改造,并结合街巷文化特色、历史痕迹等特点经过精细化打磨,沈阳的街巷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展现出蓬勃的朝气,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随之日益增强。
市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成功经验,沈阳更新了《沈阳市街道设计指导意见》,并编制了《沈阳市街路施工精细化指导意见》,指导全市今后市政工程高标准设计和精细化施工。沈阳市将一如既往把街路建设改造作为全市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举措,狠抓工作落实,为市民创造更加优美的出行环境,让市民出行更舒心,让城市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