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开局之年,当青岛决定以“项目落地年”来定义这一关键之年时,就奠定了一年里奋进向上的昂扬基调。
项目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这句“老生常谈”却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尤其是“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当下,在各地频频大手笔布局大项目、争相通过项目落地吸引高端资源的时刻,项目建设对一座城市在区域竞争中进位争先具有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青岛深知,只有树立起“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鲜明导向,拉满弓绷紧弦,集合全市各方力量,打响项目建设、结构优化、谋划招引、服务保障的全面战役,才能实现从产业格局到城市发展脱胎换骨的改变。
在“项目落地年”,青岛拧成一股绳,下了一盘好棋,项目建设高潮迭起。前三季度,青岛开工在建项目数量达到6169个,同比增加486个,完成投资增长10.9%,两年平均增速6.3%,均高于全国、全省。
青岛谋定快动,下了一盘快棋,项目落地大幅提速,省市重点项目实现提前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截至10月底,30个省重大实施类项目全部开工,年度累计完成投资237.96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126.45%;全市总投资5234.60亿元的217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中,新开工项目103个,续建项目102个,竣工项目12个,项目开工率100%,共完成投资1326.25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32.17%。
青岛前瞻布局,下了一盘先手棋,欧时力、京东方、富士康等项目进展迅速,引进培育“四新”经济成效卓著。前三季度,“四新”经济项目总数超过3600个,投资同比增长14.2%;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4.4%、19.4%和30%。
这一年,青岛始终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责任感,马不停蹄地奔赴“项目落地年”的全新征程,用实打实的项目建设开局落地,提振信心,宣示决心,培植城市未来。
刷新“青岛速度”
项目落地速度是落地成效的一个最直观的体现。这一年,青岛跑出的,是项目落地的“加速度”。
“创造了同行业的建厂奇迹,比同类工厂提前了半年以上。”11月26日,在富士康半导体高端封测项目投产仪式上,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刘扬伟视频参会,专门点赞青岛的项目落地速度。
2020年7月项目开工建设,当年12月主体封顶并开始内部装修。今年以来,项目建设进展迅速,7月举行装机仪式,并开始安装调试设备,此次投产后,项目将于12月实现量产。从开工到量产,仅用了18个月。
富士康科技集团首座晶圆级封测厂打造业界前沿的工业4.0智能型无人化工厂,运用领先的封装技术,封装目前需求量快速增长的5G通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应用芯片。这一项目对青岛“芯、面”产业垂直崛起的意义显而易见,而这一重量级项目的建设进程,则可以用“既快又好”来形容。
在项目落地年,这样的“青岛速度”在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上随处可见。
作为全省春季集中开工仪式青岛分会场所在地项目,奇瑞青岛基地项目从拿地到开工仅用了18天。速度刷新的背后,是即墨区行政审批服务局为重点项目推出的包含“一张服务联系卡,一个微信服务群,一张倒排工期表,一张督促协调单,一张审批事项单”的“五个一”审批协调服务大礼包,实现了精准定位、高效审批。
投资百亿元的上海电气风电装备产业园自今年3月动工以来,进展迅速。在上合示范区的大力服务保障下,项目建设按下“加速键”,原计划8月份交付的一期厂房,提前了两个月交付使用,二期厂房将于年底全部竣工。
作为青岛历史上首家一线汽车品牌总部基地,北京汽车制造厂2020年7月在莱西姜山开工,仅用8个月就实现了冲、焊、涂、总四大车间顺利封顶,仅用10个月就完成了首台微卡、小卡样车的研发试制,即将于年底投产。
在胶州市沃尔芯电子科技产业园的无尘车间里,18条双轨流水线正在高速运转。这一项目今年2月开工建设,9月竣工,10月投产运营,当月实现产值2300万元。实现了5个“当年”——当年拿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运营、当年规上工业纳统。
不只是产业项目,亚洲杯青岛青春足球场7.8万平方米地下室已经完工,11月底将完成幕墙钢结构吊装施工;胶东国际机场正式启用,机场高速配套道路建成通车;潍烟高铁、莱荣高铁、济青中线高速、明村至董家口高速加速推进,胶东经济圈交通网日益通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西区四期智库大厦项目主体结构顺利封顶,中央美院青岛校区以“莫比乌斯环”造型呈现的教学综合楼近日正式“闭环”……一座城市的活力、魅力与潜力,正在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的加速落地中日益凸显。
提升“青岛服务”
落地快、落地好,背后自然离不开青岛全面发力为项目落地提供全生命周期、全要素保障的贴心服务。
土地是招商项目落地的前提和保障。青岛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出台土地规划保障实施方案,市级统筹消化土地存量指标的15%优先用于重点项目。前三季度,全市新增建设用地约2.6万亩,有力支持董梁高速、一汽解放新能源轻卡基地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青岛还在国际招商产业园等区域推行“标准地”改革,前三季度177宗“标准地”成功出让,面积达8850亩。
以亩均论英雄,让寸土“生”寸金。在项目落地中,将宝贵的土地资源用到最好,不仅体现在土地的审批效率上,还体现在土地的高效利用上。世界500强丰益国际旗下益海嘉里食品产业园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在益海嘉里偌大的产业园内,一边是忙碌的建筑施工场面,一边则是承载花生仁、芝麻等原材料的大型货车正在往仓库卸货,两边秩序井然。据介绍,一期项目已经投入使用的恒温库最开始的设计只有7.8米高,而现在已经提升到了11米,这也极大地提高了仓库的容积率,进而优化工作流程,扩大产能。
“我们以二期项目的落地为契机,推翻了一期规划,统筹一二期布局,虽然建筑物高度的‘上延下沉’增加了建设预算2.5亿元,但是由此带来的产能增加等长远效益将达到十几亿甚至几十亿元。”项目工作人员表示。
项目落地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据平度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汇集更多金融资源为企业提供多层次专业精准服务,平度设立总规模30亿元的平度市产业创新发展母基金。给项目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青岛市扩大政府债、企业债等发行规模,今年获批专项债券额度435亿元,同比增长12.4%,创历史新高。仅在市级重点项目层面,市发展改革委与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搭建融资平台,牵头组织各商业银行积极对接有融资需求的项目,截至10月底,共对接538次,成功对接55家次,提供信贷资金73.09亿元。
在靠前服务上,青岛制定“六稳”“六保”政策清单,出台服务保障重点项目“15条”工作举措,推行“承诺制”“全代办”等改革,支持降本减负增效、审批服务提速。成立“企业服务队”下沉各区市,联系服务重点项目,解决问题600余个。为项目落地提供用能支持,青岛统筹推进全市用能权确权、交易等工作,探索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项目用能、用煤瓶颈制约。
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青岛做的就是“实干家”,真正在项目扎根落地中为城市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创新“青岛打法”
“项目落地年”,青岛打的是一场有准备的“硬仗”。
只有努力和时间赛跑,才能争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一年来,青岛始终保持时不我待的干劲儿,在每一个重要节点超前谋划,果断出击,把项目落地推动的时间表大幅前移。
今年春节后第二个工作日,青岛举行全市“项目落地年”调度会议,吹响了“项目落地年”的集结号。根据会上讨论确定的《“项目落地年”实施方案》,青岛用工程的办法推进项目建设,梳理确定重点招引项目等“5张清单”,压实责任、实现重点项目坐标管理、挂图推进,为全年的项目推动营造了比学赶超、梯次推进、滚动接续的良好局面。
2月26日,青岛举行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各区市尽锐出战,推出总投资2984亿元的270个项目集中开工,吹响了比学赶超抓项目的“冲锋号”。年内三次集中开工活动,共有中国北方环保产业基地等总投资5118亿元的524个重点项目参与启动建设。
作为青岛项目推进“第一阵容”的市级重点项目名单,比往年早出炉2个多月。在推进过程中,青岛还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了动态调整,并配套推出了新的《市级重点项目管理办法》。与侧重于管理的老办法相比,新办法则是管理与服务并重,以“全生命周期”的靠上服务结合相当有力度、有吸引力的优惠措施,为项目加速落地清除障碍、营造环境。
聚焦关键环节,提升全过程管理的“精准性”。一年间,青岛推动项目落地的“新打法”频出。
创新组织形式,青岛深化“顶格战法”,主要领导担任“司令员”亲自指挥部署,市级领导同志担任“指导员”一线推进,区市及部门负责同志担任“战斗员”狠抓落实,明确时间节点、压实单位责任、持续跟踪问效。创新考核观摩,青岛用好考核“指挥棒”,对项目招引、落地、建设、投产等全过程进行“闭环”管理。创新督导核查,人大、政协“小分队”深入一线,每月督导、季度点评;纪检监察部门持续开展“护航行动”,营造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
保证项目接续发展,青岛还主动出击,寻求更多的产业机会和发展空间。除了每季度的集中签约,青岛抓住高端展会平台机遇,放大“开放”基因优势,进一步对接全球优质资源。
在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二届大会、2021上海合作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暨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青岛论坛、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各类会议和展会中,阿斯利康投资(中国)有限公司项目、荷兰路易达孚食品科技产业中心项目等一系列项目纷纷牵手青岛,与这座城市开启一段新的“青岛故事”。
一个项目就是一股新的发展力量。青岛项目建设的冲锋号还在继续鸣响,这座城市还将在项目建设上再攻坚、再发力。
以项目落地重塑核心竞争力的青岛,将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持续谋求进一步的快速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