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企业“出海”领航“一带一路”

  2021-11-24 阅读:8

 近年来,在应对气候变化、坚持可持续发展等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在能源转型中将担当重任已经成为全球共识。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越来越紧密,海外市场成为中国可再生能源应用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海外项目建设、可再生能源产品出口愈发普遍,有效支撑了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稳定增长。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碳中和目标下,世界各国已经将绿色投资视为助力本国经济复苏与增长的重要一环,有的国家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有的国家提出了一揽子创新激励政策,为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这一背景为中国企业“扬帆出海”注入了更强动力,世界各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也正迎来新机遇。


  国际合作空间巨大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以下简称“水电总院”)在2021年7月发布的《2020中国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报告》中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2799.1吉瓦,较2019年增长260.7吉瓦。水电仍是规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不含抽水蓄能)达1210.6吉瓦,较2019年增加20.1吉瓦。


  同时,光伏发电和风电规模正在快速追赶水电,其中,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707.5吉瓦,较2019年增长126.7吉瓦;风电总装机容量达733.3吉瓦,较2019年增长111吉瓦。


  此外,光热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可再生能源制氢、海洋能源等其他可再生能源以及应用形式也在日益引起各国重视。


  水电总院发言人周世春在上述报告发布会上表示:“加快全球能源转型,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各国的共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导致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然而,在过去一年中,全球可再生能源逆势增长。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各国应对疫情危机、实现绿色复苏的重要手段。”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2020—2021年海外光伏市场发展报告》中指出,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各国经济增长放缓,全球能源需求大幅减退。根据BP统计,2020年全球电力总发电量同比下降0.9%,这是自1985年以来全球电力需求第二次下降,且降幅超过2009年的0.5%,但同时,风光新能源发电装机增速创下历史新高。


  由国际能源署、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和丹麦能源署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20年可再生能源报告》指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力来源,提供全球1/3的电力,并将结束煤炭在过去50年中作为全球第一大电力来源的统治地位。


  中国光伏企业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在10月中旬举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上表示,在碳中和目标下,全球各国合作将愈发紧密。“传统能源市场普遍是单纯买卖的关系,这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展区别较大。对于可再生能源项目来说,只要资源丰沃、土地可协调,就可以进行开发建设,这也为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提供了基础。”


  中企参与度不断提升


  上述背景也为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扬帆出海”提供了新契机。


  “中国绿色能源发展迅速,不仅自身转型成功,还搭建了上合示范区能源合作平台,为国际绿色能源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期待通过这个平台,加强与中国在绿色能源氢能源领域的合作。”乌兹别克斯坦能源部长阿利舍尔•苏尔塔诺夫在第二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上表示。


  确实,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已经走在全球前列。以光伏为例,全球光伏产业制造端各环节均正在向中国集中,中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分别占全球的69%、93%、77%和69%。2020年,中国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总额约197.5亿美元,其中,组件出口额为169.9亿美元,出口量约78.8吉瓦,同比增长18%,创历史新高。


  同时,随着发电成本不断降低,光伏在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成为具有竞争力的能源形式。据IRENA发布的《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报告,2010—2020年,新建光伏发电总安裝成本从4731美元/千瓦降至883美元/千瓦,全球加权平均平准化度电成本从0.381美元/千瓦时降至0.057美元/千瓦时,降幅达85%。光伏发电成本已经从之前比最昂贵的化石燃料发电成本高两倍多,到如今和最便宜的化石燃料发电成本持平,在部分国家和地区甚至己经低于火电电价。近几年,全球光伏发电竞价中标电价更屡创新低。


  另一方面,中国光伏企业在海外光伏电站建设的参与度不断提升,在目的国、项目类型、开发模式、实施模式等方面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2020年,在机电商会备案的光伏太阳能行业境外成套工程项目有93个,较2019年增加17个,备案项目主要集中在“一带一路”国家。光伏电站境外开发由单一地面电站多样化开展到户用分布式、微电网、漂浮式等新类型,商业模式也由开始的总承包不断开拓到参股、组成联合体、直接投资、并购等新模式。


  除了产品,中国企业还将可再生能源技术带往海外,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电科电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科装备”)董事长、党委书记左雷表示,2020年,土耳其历史上第一根长2.7米的晶棒顺利产出,这是土耳其国家经济转型发展重点项目500兆瓦光伏产业园项目的重要部分,由电科装备和土耳其Kalyon集团共同建设。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电科装备为土耳其提供了涵盖拉晶、切片、电池、组件的500兆瓦全产业链交钥匙工程以及配套的工艺技术、人员培训,成体系带动了国产设备走出国门。


  由此可见,中国能源企业输出的已不仅是产品,而是涵盖装备、技术、标准、产能、产业、服务等的产业链各方面,促进越来越多国家光伏产业的发展,助力全球气候目标的实现。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不过,钱晶也指出,虽然“一带一路”倡议和降碳目标为国际能源合作带来了新机遇,但中国企业“走出去”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业内人士看来,要想切实参与世界各国可再生能源市场开发,就要加强海外业务本地化经验积累,减少因文化、习俗和管理经营模式带来的问题。为此,中国企业在开发海外光伏项目时,要开展实地市场调研,了解当地社会文化、就业政策、基础设施等,制定合理的市场开发方案和投资策略。同时,还可以寻找可靠的合作伙伴,通过技术转移或合作经营的方式开展业务,这样既有利于中国企业快速进入市场,推动业务本地化,也有利于参与当地政策支持、鼓励的项目建设。


  中国电建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和新源(中国)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曾联合撰文称,为应对开发权风险,一方面,外国投资方自身应当加强对项目地法律法规、行业惯例等的研究,全面审查项目的开发权文件,对项目的可再生能源服务合同、项目可行性报告、资源环境许可、原住民许可等重要报告和许可深入调查,必要时可前往相关颁发机构核验;另一方面,应聘请当地律师进行必要的法律尽职调查,建议选择具有相关行业经验的知名律师事务所,以免背负巨大的法律风险。


  广西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人员指出,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在交易方式上,要尽量避免赊账销售,争取采用跟单信用证或付款交单等对双方保障程度都高的交易方式;在员工聘用上,要熟悉当地劳工法规政策,合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避免劳工纠纷;在财务管理上,要加强当地货币变动监控,规避汇率风险;在经营管理上,要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和处理各项事务,规避经营风险。


  碳中和目标下,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场正不断扩大。钱晶表示:“从过去到现在,东南亚等海外市场一直是晶科能源布局的重点。今后,晶科能源也将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开拓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世界版图。”


  左雷称,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策和市场的研究,有侧重地发挥优势资源,设立办事机构,更加深入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同时,聚焦智能制造,进一步发挥公司在光伏装备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不断占领价值链高端。要与各方联合起来办大事,成体系带动中国装备、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产能走出国门。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行业资讯

    更多热门推荐

    购物指南

    支付方式

    商家合作

    关于我们

    微信二维码

    广告投放/会员办理:166-38389-166 客服热线:166-38389-166

    起重商贸网  版权所有© 本站网络实名:起重商贸网 备案号:豫ICP备2023012226号

    免责声明:本站只起到起重行业信息平台作用,内容的真实准确性以及交易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风险均由发布者负责,与平台无关。

    电话咨询

    咨询电话:
    16638389166
    17637313761

    微信二维码